澳门赌场

图片

  您的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瞭望新闻周刊】“抢”出来的中微子第三种振荡模式
发布时间:2012-05-10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孙英兰 【字号: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首次发现了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模式,在国际高能物理界引起强烈反响。这项在我国诞生的重大物理成果,其背后蕴藏着怎样的传奇。

今年4月27日,高能物理学领域的权威学术刊物、美国《物理评论快报》刊载了中国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首次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的文章。此前的3月8日,大亚湾实验国际合作组中方发言人、澳门赌场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在北京宣布: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首次发现了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模式,其振荡几率sin22θ13值为9.2%,误差为1.7%。这是在我国诞生的一项重大物理成果。此项科研成果发布后在国际高能物理界引起强烈反响。意大利OPERA实验发言人安托尼奥·艾瑞迪塔托(Antonio Ereditato)教授称“这是中微子物理的一个里程碑”。

“这实际上是我们‘抢’出来的成果,如果不是各方面夜以继日地工作,就不会有今天的结果。”澳门赌场高能物理研究所(下称“高能所”)实验物理中心研究员、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副经理曹俊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这位8年前还在美国费米实验室工作的“70后”说,在科学研究的舞台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如果没有挑战自我的献身精神,是很难赢得这场比赛的。

“捕获”中微子

当日本KamLAND中微子实验在2002年12月发布报告最终确认太阳中微子发生振荡后,全世界高能物理学家的目光聚焦在θ13上。为测量θ13,2003年俄罗斯、法国、美国、日本、巴西和韩国等国竞相提出实验方案。高能所研究人员及时把握住了这一国际前沿动向,认真讨论在我国进行中微子实验的可能性,并开始中微子实验的选址勘测。一年多后,一份在大亚湾核电基地利用反应堆中微子精确测量θ13的方案成为从7个国家的8个方案中胜出的3个方案之一(其他两个方案是法国的Double Chooz实验和韩国的RENO实验),并最终进入建设实施阶段。

2006年底,由中国主导、中美合作、国内外多位科学家参与的大亚湾中微子国际项目正式启动。王贻芳告诉本刊记者,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具有反应堆总功率大、附近有山的独特优势,美国能源部因此放弃自己的两个方案,转而加入大亚湾中微子实验,这也是美国能源部在基础研究领域对外投资的第二大国际合作项目。

2007年11月,大亚湾核反应堆300米外第一声炮响,拉开了中微子实验站建设的大幕。

实际上,被称为“幽灵粒子”的中微子无处不在,很多物理过程都能产生中微子,比如太阳能够发光,是因为太阳内发生着核聚变,这些核聚变同时也产生着中微子。太阳中微子跟太阳光一样,向四面八方飞出,地球上指甲盖大小的地方,每秒钟就会落下600亿个太阳中微子。反应堆发电的能量来自核裂变,它同样产生大量的中微子。要想“捕获”它,必须用高精度探测器,在中微子流量大的地方测量。大亚湾核电站有6个反应堆,每秒钟就会产生数万万亿个中微子。这也是科学家青睐核反应堆的原因。

王贻芳表示,为了做一个本底非常干净、经得起考验的实验,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装置建在了大亚湾核电站附近的山腹内。但是要在中国最大“核岛”附近的山腹中开挖隧道无异于“在太岁头上动土”。因为一旦开山爆破引起的震动超过核岛的安全标准,那么所有反应堆都会自动停机,对整个香港的供电和南方电网的冲击将会非常大。

为了确保“核岛”安全万无一失,承建隧道工程的中铁十五局的工人们,硬是以“绣花”的功夫,完成了核岛附近3000多次爆破、3100米地下隧道和5个地下实验厅的基础建设,创造了核岛近距离安全爆破的世界纪录。

为了抢回因工程进度缓慢耽误的时间,每当一个地下实验厅挖好后,科研人员就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进入,同步展开设备布线安装。“新挖好的岩洞内燠热潮湿,进去20分钟,保管浑身湿透。工人们都是赤膊上阵,当时没有水喝,没有厕所,更没有吊车。但我们硬是凭借简单的机械和人力,将5个40吨容积的超大罐子搬进了“液闪”装备大厅,尽早开始了中微子探测器的装配。”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总工程师庄红林不无自豪地说,就是在进度“落后”的情况下,大亚湾项目实验组科研、工程人员在探测器安装、取数计算等工作上,生生“抢”回了一年时间。“那段时间,没人计较哪些活儿该工人干,哪些活儿该科研人员干,只想多争取些时间,大家同心协力,最后一气呵成。”高能所研究员、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副经理杨长根补充道。

在“前方”的实验装置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们一起加班加点,开工“白加黑”不分昼夜,每周“五加二”很少有休息日。科研人员更是每天“两班倒”,白天搞实验,晚上与美国同行在网上开会、写电子邮件讨论问题,常常工作到凌晨。

在“后方”的研究所,王贻芳和研究团队未雨绸缪,展开了中微子实验物理研究的各项准备工作——在2006年国际合作组正式成立后不久,中微子实验的物理分析组便在研究员曹俊的带领下,开发出了相应的数据分析软件并进行了多次模拟演练,为日后实战的物理数据分析积累了经验。在中微子探测器的关键技术——掺钆液闪(液体闪烁体,简称“液闪”)的配制上,研究团队更是“先行先试”。

杨长根解释道:“液闪是探测中微子的关键物质。当探测器捕捉到来自核电站反应堆群的中微子时,‘液闪’就会发出微弱的闪光,仪器将放大并记录这些闪光。早在大亚湾工程开工之前两年,实验组就着手研制‘液闪’的配方和制造方案,并进行了无数次试验。”杨长根说,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是一个大国际合作项目,项目组有来自6个国家和地区的39个研究机构、250多名研究人员。当初在使用哪国的“液闪”问题上,专家们曾有一番争执。“最终,我们自主研制的‘液闪’因其配方性能更佳、在光学特性和稳定性上更好,而在项目组内中美等国提出的多个方案中胜出,成为探测器的唯一选择。”

“当时,我们的竞争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项目组内部合作伙伴的竞争,一个是国际同行间的竞争。”曹俊向本刊记者介绍说,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加州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等都是美国一流的科研机构,也聚集了国际上研究中微子的一流科学家,“我们一开始就站在了国际竞争的跑道上,要真正做到以我为主,靠的是实力。你只有做到最好,才能在国际合作中有更多的话语权。与美国科学家同台竞争,这对我们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可喜的是,我们经受住了考验。”

在曹俊看来,国际同行的竞争,首推法国的Double Chooz中微子实验。他们研究开展得比较早,已经有现成的隧道和远地探测厅,只需再在核电站附近一两百米的地方挖个“洞”,就能立即开始实验。但由于核电站本身功率较小和探测器的系统误差较大,其精度只能达到大亚湾的三分之一。就在法国的Double Chooz实验步履蹒跚时,韩国的RENO实验又成为大亚湾项目最有竞争力的对手——2011年12月24日,当大亚湾的探测器刚开始获取数据时,“韩国RENO实验已经进行了4个月”。

为了赶在竞争对手前获得物理结果,项目组果断调整了实验计划,将实验分为两个阶段,改变原先使用8个探测器的方案,以6个探测器提前积累数据。王贻芳告诉本刊记者,由于数据量足够大,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一个月就顶得上别人三个月以上。这其中,探测器是关键。为了使探测器足够灵敏、体积足够大以“捕捉”中微子的痕迹,项目组改变既定策略,在远厅里放了3个同样大的探测器。“这样做的一个额外好处就是,3个探测器各自独立,可互相校验,降低了实验的误差,提高了实验的准确度与可靠性。”

数据分析是中微子实验最关键的环节,可以说,此前的一系列艰苦工作都是为了获取数据并据此研究分析出结果。实验得到的海量数据在第一时间被同步传输到北京和美国,拼的就是实力。

“中国团队赢得了这场比拼,这主要得益于我们的先期演练和数据分析组人员夜以继日的拼搏。”曹俊说,在数据分析冲刺阶段,由“80后”和“90后”组成的年轻团队发挥了重要作用,完成了实验数据的获取、刻度、修正和数据分析,最终比美国方面先得到了高质量的分析结果。“当我们在3月8日宣布实验结果时,韩国RENO实验的科学家很无奈地表示,他们也准备在当周公布测量结果。但在科技竞争的舞台上,永远只承认第一。”曹俊表示,虽然在最终的物理结果中,有中美两方结果的相互校验,但发表的文章中采用的正式结果是中方的。

开创国际合作新局面

经历了漫长的建设过程,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终于在这场国际竞争中领先,这让已是古稀之年的项目总工艺师白景芝研究员感慨万千。曾参与1980年代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设的白景芝,是项目组里的“大龄青年”,从项目初建至今,他每年有大半时间是在大亚湾度过的。他激动地说:“1980年我第一次出国是‘劳动力’,是通过‘干活’学习;1990年我第二次出国,是访问,‘协助工作’。这一次国际合作,我是主人,能不拼命工作吗?”

多学科交叉和大型实验装置建设是现代大科学研究的两大主要特点,工程技术在其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时直接决定了科学研究的成败。小到一颗螺丝母的安装、电路布线,大到设备工艺,无一不影响着科研的质量和水平。项目总工程师庄红林说,在大亚湾项目组,每个人心中都装着“责任”,不论是科技人员、建设工人还是合作单位。比如安装探测器,每个探测器内有上百个关键部件,操作稍有失误,就会前功尽弃。但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大家就像“一群勤劳的蚂蚁”,在没有阳光、阴暗潮湿的隧道一干就是几十天。

“小时候就想当科学家,现在虽然当不了,但能和科学家在一块儿工作,也挺荣幸的。”一位参加项目建设的工人这样告诉本刊记者。“跟科学家合作的感觉很不一样,他们让人相信,还是有人在认真做事的。”广东中泽重工总经理洪紫林如此感慨。他告诉记者,公司通过招投标拿下了中心探测器钢罐的制造任务,这对他们一万多吨的年产量来说并不算什么,但“这个钢罐有很多特殊要求,它的结构复杂,要做得很薄,同时又要严格控制变形,精度要求很高。”这位民营企业家为“驻厂”科学家的执著与敬业所感动,组织技术人员做了近80次焊接试验才拿到一个合格的试样。第一台钢罐的诞生耗时一年多,相当于普通产品7倍的工时。“有人说我们亏了,但我觉得不亏。我虽然不懂科学,但和科学家一样,我也是为了一个美好的愿景在做事。”

“‘不要等美国人’、‘要把大亚湾实验当成我们自己的事情’。”曹俊说,王贻芳所长始终强调的这一理念影响了参与项目的每个人。所以,在大亚湾实验中,各方面都是中国人做得好——创新性的实验方案保证了实验精度;在实验装置的建设上实现了多项科技创新,如多模块探测器设计、水屏蔽设计、反射板设计、掺钆液体闪烁体等,均采用了新材料和新工艺,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此外,多项设计与技术具有独创性,如首次提出在探测器内的上下部采用反射板,首次提出多层切伦科夫探测器及其与RPC的结合,效率达国际最好水平,首次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闪”;该实验还是唯一采用统一实验室多模块探测器的中微子实验,提高了精度与可靠性,该设计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与赞同。这一系列科技创新,也为中国高能物理界争得了荣誉。

“正是凭借着这样的实力,我们才能主导国际合作,并赢得国际同行的认同和尊重。以前,我们最好的学生都去美国留学了,我们凭什么和人家竞争?”曹俊说。

“过去是我们出国学习,现在别人来参加我们的实验。我们的学生,在家门口就能参与国际一流水平的科研。”王贻芳表示,大亚湾实验将我国的中微子研究带入了国际前沿,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探测器设计和建造方面的国际声誉,开创了国际合作的新局面。

关闭窗口
? 1996 - 2012 澳门赌场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