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9日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法国物理学家塞尔日·阿罗什(Serge Haroche)和美国物理学家戴维·瓦恩兰(David J. Wineland),以表彰他们在量子物理学方面的卓越研究。
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诺尔马克当天上午在皇家科学院会议厅宣读了获奖者名单及其获奖成就。他说,这两位物理学家用突破性的实验方法使单个粒子动态系统可被测量和操作。他们独立发明并优化了测量与操作单个粒子的实验方法,而实验中还能保持单个粒子的量子物理性质,这一物理学研究的突破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随后,诺贝尔物理学奖评选委员们介绍了获奖者的研究成果。他们说,通过巧妙的实验方法,阿罗什和瓦恩兰的研究团队都成功地测量和控制了非常脆弱的量子态,这些新的实验方法使他们能够检测、控制和计算粒子。
两位获奖者的实验方法有很多相似之处,瓦恩兰困住带电原子或离子,通过光或光子来控制和测量它们;而阿罗什却让原子通过一个陷阱,从而控制和测量被困光子和光的粒子。
瑞典皇家科学院认为,单个粒子很难从周围环境中隔离观测,一旦它们与外界发生交互,通常会失去神秘的量子性质,使得量子物理学中很多奇特现象无法被观测到。但两位获奖者通过实验,能够直接观察单个粒子却不对其产生破坏,开辟了量子物理学实验领域的新时代。
阿罗什和瓦恩兰将分享8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4万美元)的奖金。
相关链接:
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简介
打开量子世界的窗口——中国学者解读201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中新网:法美科学家因量子力学领域突出成就获诺贝尔奖
塞尔日·阿罗什
戴维·瓦恩兰
(图片来源:nobelprize.org)
新闻背景:最近5年来诺贝尔物理学奖归属回顾
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天体物理学家萨尔?波尔马特、美国/澳大利亚物理学家布莱恩?施密特及美国科学家亚当?里斯,表彰他们“通过观测遥远超新星发现宇宙的加速膨胀”。
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以表彰他们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及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高锟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博伊尔和史密斯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
200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美国科学家南部阳一郎和两位日本科学家小林诚、利川敏英。南部阳一郎因为发现次原子物理的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而获奖,日本科学家小林诚、利川敏英因发现对称性破缺的来源而获此殊荣。
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分享。这两名科学家获奖的原因是先后独立发现了“巨磁电阻”效应。
历史上曾有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朱棣文、崔琦、高锟等六名华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