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目的在宣传
诺贝尔文学奖(以下简称诺奖)明天公布评选结果,水落石出后,恐怕又是一番难以消停的争论。这些天,有关莫言能不能获奖、该不该获奖,人们在网上争得脸红脖子粗,这也是诺奖情结的一种表现。有什么可争的?对待诺奖,我们最应该做的是等待,等待瑞典文学院那几个评委决定出一个结果。或者就像冯唐所说:“通过翻译作品评出一个好的中文小说家,非常可笑。”
看重诺奖,除了名声和文学价值,单是那笔巨额奖金也值得作家们去争取一下。更重要的是,诺奖构成了一个大广告平台,哪怕再晦涩难懂的作品,也会因获诺奖而一夜之间走红世界,敲开各国出版商的大门,送到不同肤色、不同语种的读者手里,这个诱惑对写作者而言比奖金还难以抵挡。
诺奖情结是欲望
但金光闪闪的诺奖也非人人买账,萨特、帕斯捷尔纳克、耶利内克就曾拒领诺奖,而且每个人的拒领理由都十分牛气,比获奖感言更具冲击力。在诺奖情结最严重的那几年,有人提出这样的建议,中国作家应100年内拒领诺奖。从前两年开始,诺奖在中国开始降温。每逢年度诺奖开奖时,那几位著名中国作家要么关机、要么出国旅游,拒绝接受媒体采访,他们也被折腾怕了。今年若不是传出莫言和村上春树最有可能获奖的新闻,诺奖也不至于这么热闹。作为当事人,莫言唯一的表态是“我不想说”,但这也侧面证明,诺奖情结并没有熄灭,在星星之火的引燃下,欲望又爆发了。
译介工作最优先
这些年间,偶有有钱的金主放出大话,要设立“中国的诺奖”,在奖金上向诺奖靠齐,但这些消息往往昙花一现。不知道这是对财力的不自信还是对文学作品的不自信?国内的文学奖项有不少,有官方的,有媒体的,也有民间的,但总形不成大气候。我想这并非国内的文学奖项不想办好,而是目前的创作与阅读能力尚不能令人满意。
另外,中国的作家和作品要建立影响,译介很重要。多数作家的作品如果只能在本土销售,无法输出到国际上,那么对一个国家的整体文学创作水平是不利的,文学需要交流与对话。现在重要的不是任何奖,而是怎么把这几十年重要的中国文学作品更多地翻译出来。不但翻译出来,还要做好出版、发行、订阅,形成世界性的读者群体,这也是一个大平台。到那时,中国的文学才会有更加开放、客观的评价基础。
(原载于《京华时报》 2012-10-10 第034版)